这是乌兰浩特的成吉思汗庙(4月26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
新华社呼和浩特5月1日电 题:守望相助 大美北疆——写在我国首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
开栏的话:团结奋进七十载,富民强区写华章。1947年5月1日,在迎接新中国诞生的曙光里,内蒙古自治区宣告成立,成为新中国实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光辉起点。
70年来,内蒙古自治区各族人民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,自觉把地区和个人的前途命运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相连,高举民族团结进步旗帜,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,守望相助,砥砺奋进,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令世人瞩目,辽阔大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成为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践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典范。
从今天起,新华社将开辟“北疆亮丽风景线”栏目,陆续播发稿件,全方位展示内蒙古方方面面、点点滴滴的历史巨变。
新华社记者李仁虎、殷耀、任会斌
北疆5月,大兴安岭南麓的乌兰浩特春意盎然。绿树鲜花映衬下,一座青砖灰瓦的二层礼堂格外醒目。这是著名的“五一”会址——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,1947年5月1日,内蒙古自治区在此宣告成立。
忆往昔筚路蓝缕,看今朝春华秋实。70年来,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,内蒙古自治区各族人民守望相助,坚定不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,民族团结、经济发展、社会稳定、文化繁荣、风景壮美,成为祖国北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。
同心掬得满庭芳
内蒙古民族众多,目前生活着55个民族,2511万总人口中共有少数民族人口551万人,其中蒙古族人口约为462万。多年来,各级党委、政府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,严格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民族法律法规,切实保障少数民族群众权益。
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团英说,内蒙古自治区先后成立鄂伦春、鄂温克、达斡尔3个少数民族自治旗和18个民族乡;制定和颁布草原管理、民族教育、蒙医药等大批条例法规,民族法规体系日益完备;少数民族语言文字、生活方式、风俗习惯、宗教信仰等得到充分尊重,城市少数民族服务体系日益完善。这些举措有效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利,夯实了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、共同繁荣发展的基础。
内蒙古完善少数民族干部选拔、培养、任用机制,为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有力支撑。目前全区有少数民族干部约6.8万人,占干部总数的33%左右,其中省部级、地厅级、县处级少数民族干部分别占同级干部的41.67%、33.72%和30%,均大幅高于少数民族人口比例。
长调、呼麦、蒙医、兽皮制作、篝火节等440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保护;整理出版《蒙古秘史》《格斯尔汗传》《江格尔》《鄂伦春语释译》等大批民族典籍、口传古籍,发掘整理上千种歌舞、音乐等民间艺术……悠久的草原文化在新时期得到传承弘扬。
70岁的芒来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“潮尔道(和声演唱)”的代表性传承人,近年来他在政府资助下,向100多名学员传授了这门古老艺术。“后继有人,我非常高兴。”芒来老人说。
民族团结与进步,如同船之双桨,相得益彰。草原上各族群众共同当家做主,自觉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。上世纪80年代,包头市汉族女医生李敬秋救死扶伤,连续工作数日,为一名蒙古族妇女接生时累倒在病床前,不幸去世,被当地农牧民称为“生